先言“适”。司马懿能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在纱·乱复杂的形势下,敢于面对现实,善于适应现实。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司马懿既识时务,自然就是这杰者。
«——【·“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中这句开场白充满了历史循环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但也从一定意义上概括总结了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司马懿所处的时代,正是从合到分,从分趋合的渐进时代。在三国鼎峙的局面下,军事斗争必然是各方实现统一的重要手段。
曹魏的对外战争,主要是对蜀汉的战争,担当这个重任的,实际上就是曹魏军事集团。司马懿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和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熟练地掌握了曹操的战略方针,寻到了适之乱世的处世要则,当之无愧地承担起了防御蜀汉的重任。
早在魏武时期,操每遇大事与其谋,懿辄有奇策,从而消除了曹操对他的猜忌,并赢得了赏识和信任。操封魏王后,封懿为太子中庶子,后迁军司马,参与军机,操采纳懿军屯良谏,使魏国库丰盈。
曹丕称帝后,任司马懿为尚书,逐渐迁至抚军大将军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参与曹魏政权重大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曹睿在位15年死去,临终前托孤,命司马懿辅佐少帝曹芳,史称“受遗二主,佐命三朝”。
懿一生忠心事魏,无论是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还是在发展生产,征服自然的社会管理中,都说明了他能顺应历史潮流的博大胸怀,充分表现出其卓越的胆略和才能。在司马懿看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颖元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互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为战败蜀汉,击溃东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纵观历史,司马懿不愧为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几十年勤于政事,谨以务实,兴利除弊,也不愧为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改革家。
在结束三国对峙,统一国家,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确实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资治通鉴》七十八卷记载襄阳张悌所说:“曹操虽功盖中原,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荷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评价。
«——【·“智”·】——»
次言“智”。正因为司马懿能顺应历史潮流,敢于面对现实,其政治主张,军事思想、处事方略有着厚实的客观基础,所以在各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胜过一代奸雄曹操,也最终胜过了足智多谋,所谓能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力量,击败了一个个奸诈阴险的政敌,战胜了一个个能打善拼的强将。从三国历史战略的角度讲,他可以说是少有的胜利者。
尽管一生中他也打过一些败仗,受过一些挫折,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衡量,仍不失为一个长胜者。
司马懿的智,集中体现在他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上。他曾建议曹操:“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直可谓治国方略之长远大计也。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攻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助曹仁击关羽,时置秋季,霖雨不止,汉水汛溢,淹没于禁所督士军,步骑三万尽为关羽所虏,于禁投降,关羽斩将军庞德。一时威震华夏,曹操亦十分惊恐,欲迁都于黄河之北。
司马懿却十分沉着,谏阻曹操匆忙迁都,他认为迁都既向敌人示弱,助长了关羽的凶焰,又会引起淮沔一带居民的骚动和不安。他胸有成竹,分析关羽军威虽盛,以计破之并不难,提出了巧借孙权之力以解樊城之围的建议:“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持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从之。
关羽闻知孙权乘机抄其后路,不免惊慌,欲撤兵回救,而围樊之战必将功亏一篑,他犹豫不决。这时孙权先派吕蒙率兵袭公安,占据江陵,另派陆逊攻取宜都。关羽无奈,慌忙放弃樊城之围,匆忙还当阳,走寿城,十二月被吴将俘获,斩于临诅。
大敌当前,司马懿沉稳运筹,毫不惊慌,在敌我双方之外,借用了第三者孙权的力量,利用外力钳制关羽,不动一刀一卒,以解樊城之围,其谋略不能不说高人一筹。
司马懿的智,还可以坚守五丈原,讨平公孙渊、计斩曹爽作例证。
仅以诸葛亮出兵五丈原,司马懿进攻辽东两次战役来说,同是千里迢迢率兵进攻,同样遇到了对方以河为堑的防御阵地,为什么司马懿能凯旋而归,而诸葛亮却不战自败?
孔明西上五丈原,是蜀汉举行的第六次北伐战争。根据当时形势和地理特点,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利于速战,而魏军坐守,利于持久。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采取了敛兵不战的策略,坚决不与蜀军进行主力决战。
两军在渭水两岸相持了一百多天,蜀军始终没有寻到与魏军主力作战的良机。诸葛亮却稳扎稳打,坐失战机,渐渐消耗了蜀国的力量,最后病死五丈原,蜀军被迫撤退。蜀汉北攻曹魏的战争,到此遂告结束。
而司马懿进军辽东,虽然经历了4000余里的长途跋涉,兵力之疲惫,军辎之消耗可想而知,但由于他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了公孙渊所处的地理条件和可能采取的作战方针,只以少数兵力在其漫长的防线上佯攻,而将主力偷渡辽河,直捣对方必救之襄平。以此调动敌人,迫使公孙渊放弃阵地前来迎击、司马懿则调动主力,在运动中将其消灭,赢得了战争胜利。
两公相比,孰优孰劣,跃然纸上。聪明一世的诸葛孔明,与司马懿比较起来,未免相形见拙。
«——【·“谨”·】——»
再言“谨”。司马懿出身高级士族,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恰闻,伏膺儒教。汉末天下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
22岁时,郡里举他为上计掾,曹操决定召用他。但司马懿见汉朝衰微,又看不起曹操这个宦官奉养的子弟,不愿屈节事之,就推说身患疯痹,不能起居前往。狡诈的曹操当然不信,马上派人扮成刺客查验。
刺客于夜深人静时,跃墙穿屋来到司马懿住处,手持寒光闪闪的利剑,向其刺去。警觉的司马懿意识到刺客的来意,将计就计,静卧不动,任刺客所为,毅然放弃了逃祸的努力。刺客见状,信以为真,收剑而去。
尽管曹操诡诈无比,还是被年轻的司马懿的谨行蒙混过去。他29岁时,曹操已当丞相,又招其为文学掾,并言“若复盘桓,便收之”。懿因惧而就职。一踏入仕途,就埋下了恐惧心理,因而在四十多年的治政历程中,司马懿不可能不谨小慎微。
曹操疑心多虑,察司马懿有雄豪志,便谆谆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而司马懿勤于职事,夜以忘寝,至于乌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曹丕不得不敬重,素与其善,每相全佑,故免所疑。司马懿“以天挺之资,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稜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坐,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建安于将危之命。”处处深谋远虑,事事小心谨慎,非在一时一事,而在一生一世,实在不易。
正象他临终前召二子司马师,司马昭时讲的那样,“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正是一个“慎”字,使他能够在大将军曹爽奏呈曹芳削其重权,转为太傅,实为一虚职的困境下,积极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装病麻痹政敌。
当曹爽的谋士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向其告别以刺探病情之时,他伪装得天衣无缝。卧床令两婢扶植,穿衣衣从手落,喂粥粥从口溢。李胜说出任荆州,他故意错听为并州。巧妙地为曹爽传导了一个病入膏盲、奄奄一息的信息,使曹爽放松了警惕。
公元249年,他年古稀,当正月初六曹芳率曹爽等文武大臣到洛阳东南九十里的高平陵祭扫先帝曹睿之墓时,他抓住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后又以“谋反”之罪处死曹爽、曹羲、何宴等人,诛及三族。使曹氏军政大权全部落于司马氏之手。
司马懿的谨还表现在军事上,那就是他成功地运用了防御战略。其军事思想有两个显著特点,对后人影响颇深。
一是不冒险。一般说来,司马懿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干冒险的事,象“空城计”之类的冒险事,他是不会干的。
在部下请战,说其“畏蜀如虎,令天下人耻笑”,诸葛孔明派使为其送去女人服饰、人格受到污辱的情况下,他也不打无把握之仗。正如诸葛亮所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请战邪!”
二是重防御。司马懿在毕生的军事生涯中,可谓十分重视防御,挫败了蜀汉大军一次又一次的围攻,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他以防为守,以守为攻,以隐藏真,集中体现在一个“稳”字。
«——【·“勇”·】——»
四言“勇”。司马懿一生严谨,并非只谨不勇。但司马懿的勇以客观事实作基础,以大智作砥柱,不是匹夫之勇,不是鲁莽之勇,而是有把握致胜的大智大勇。
司马懿的勇表现在战场上为冲锋陷阵,运筹帷握。太和元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军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谋反,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出击。神兵自天而降,孟达惊慌失措。
司马懿命大军攻城,围攻十三天后,城内支持不住,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出降,孟达兵败被杀,司马懿俘获万余人凯旋归宛。又乘申仪前来祝捷之机,将这位专威独断,随便“承制刻印,多所假授”为魏兴太守抓了起来,送于京师治罪。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人迁到幽州,作了妥善布置,消除了威胁。
景初元年,辽东公孙渊发兵反叛曹魏,自称燕王。次年,魏明帝命司马懿率师远征辽东。时值七月,阴雨连绵,辽水暴涨,魏军将土纷纷要求移营防洪;朝廷闻师遇雨,也威请召还。
明帝曰:“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既而雨止,司马懿命军合围,并筑起土山登高俯击,矢飞如雨,日夜攻城。又命挖地道攻入城中,散兵伤亡惨重,粮尽柴绝,人心惶惶,终至全败,实现了司马懿出征前“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见《资治通鉴》第七十四卷)的精心筹划,充分展示了其运筹帷握,战而必胜的大智大勇。
司马懿的勇还表现在处变时,为沉稳冷静,应对自如。太和五年,诸葛亮进军天水,围曹魏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司马懿受诏自荆州入朝,魏明帝说,西方边事吃紧,事关全局,关系重大。除了你,他人是难负此任的。于是令其西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抵御诸葛亮的十万大军。
诸葛亮三出祁山,屡屡诱战,而司马懿坚兵壁垒,决不上当。不怕诬其为妇人,畏蜀如虎,奈天下人笑,而谈笑风声,重待来使,收下诸葛亮送来的女人服饰,心平气和地问“诸葛公近来起居如何?一天吃多少饭?”又问诸葛公日常处理政事的情况。
当知道诸葛亮日“仅吃三、四升米”,夙兴夜寐,连打二十板子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的情况后,断定诸葛亮不能久在人世,不久将死。
司马懿的勇,还表现在有真知酌见,气度超凡。正始三年,吴将诸葛恪屯兵安徽,百姓苦之。司马懿想率军讨之,朝廷论者则多认为诸葛恪要据坚城,积谷丰盛,欲引致官兵。若悬军远攻,其救必至,进退不易,未为良策。
司马懿却见解独特,认为诸葛恪之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为其所短,亦为我利也。次年九月,司马懿督诸军击诸葛恪,恪焚烧积聚,果然弃城而逃。
«——【·“谦”·】——»
末言“谦”。司马懿一生功勋卓著,但十分注意谦逊。或许司马懿的谦有历史缘故,因为在他入仕前曹操就对其生了戒心;或许他看穿了朝廷上下的阴险,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一言不慎,有可能被杀头,甚至诛连九族。
总之,司马懿审时度势,该进则进,该隐则隐,该退则退,不争强好胜,不图虚名。一但认定了对事物的看法,确定了该达到的目的,就矢志不移,坚持到底。不受闲言碎语之干扰,不被他人所左右。即使有所权变,也是以实事说话,不急不燥,不傲不斗,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和沉着。
所以,司马懿在朝四十多年,不仅没有被政敌击倒,反而愈炼愈强,愈谦愈荣,其治政和为人之经验,不能不被世人重视和研究。
司马懿的谦不仅表现在能严于律己,实事求是,还表现在能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对曹魏的忠诚对部属的爱抚上。
正始二年夏五月,吴将金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谨、步骘掠祖中,司马懿请缨率军讨之。朝廷上下,议者威言,认为“贼远来围樊,不可应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这。”司马懿则日,“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于是督诸军南征。以南方酷署潮湿,不宜久战,使轻骑挑之,而朱然等不敢动。司马懿又“休战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功之势。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
司马懿一生南征北战,东进西取,多有殊功。然“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皇帝多次封赐,他坚辞不受。不居功骄傲,不气势凌人。是年,以太常常林乡邑旧齿,见之每拜。他常常告诫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真可谓警世名言。
回顾历史,旨在引鉴。司马懿的一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其有坚实的务实精神。三国对峙,他精心事魏;曹爽专权,他不忘托孤之责,巧计除之;朝廷腐败,他大胆兴利除弊,积极进谏;而曹氏军政大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也实是历史之必然。“适”、“智”、“谨”、“勇”、“谦”,贯穿于司马懿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活之中。
历史雄辩地证明,只要对客观事物作具体正确的分析,在宏观、微观两方面都从实际出发,去发现、研究并适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最终实现其奋斗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